1946年5月19日,时任"东北保安司令长官"的杜聿明中将乘坐火车头快速抵达铁岭泉头镇的前线指挥所。他立即命令新1军、新6军和第71军这三支主力部队迅速越过四平展开追击行动,并宣布:哪个部队能第一个打进长春,就奖励100万元东北流通券。接到命令后,孙立人、廖耀湘、陈明仁各自带领部队,拼命向长春方向挺进。
与此同时,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分析了当前形势,认为部队在四平战役中遭受重创,人员损失严重,部队组织也较为混乱,因此决定撤离长春,退守松花江以北地区。5月23日,孙立人率部轻松占领长春,未遇抵抗。南京的媒体对此大加宣扬,一时间赞誉之声不绝于耳。
就在这个时候,"东总"内部出了个叛徒叫王继芳,他把咱们部队的详细情况都告诉了敌人。杜聿明得到这些情报后,更加得意忘形,想要借着这股势头打过松花江,一口气把哈尔滨给拿下来。
老蒋得知杜聿明拿下四平并逼近松花江,兴奋得不得了。长春失守的同一天,他就带着宋美龄、白崇禧等人飞往沈阳,一边慰问部队,一边给熊式辉和杜聿明当面布置任务。5月30日,他还特意飞到长春视察,在杜聿明的陪同下会见了前线的军官们。
在指挥部研究地形时,老蒋的目光忽然停在松花江对面的一处村落,他果断地说:"拉法这地方很关键,得安排一个团的兵力去驻守!"
东北地区的战事形势异常严峻,危险重重。
拉法这个地方在哪儿呢?它就在松花江的右边,现在属于吉林省蛟河市的拉法街道。这儿是个铁路枢纽,有条铁路直接通到哈尔滨,离哈尔滨也就200多公里,地理位置特别关键。
杜聿明虽然对“微操大师”插手团级指挥很是不满,但还是希望能在松花江对面占据一个战略要地,为后续大规模进攻做准备。这样一旦蒋军从那里发起攻势,很快就能打到哈尔滨城下。
于是立刻命令第71军抽调第88师263团,并增派人员和装备,组成一个加强团,渡江占领拉法。同时,蒋军还推进到小丰满水电站和永吉县,夺取了松花江对岸民主联军的部分防御阵地。
1946年6月2日,韩增栋带领的第88师增援团渡过江,成功拿下了拉法和新站这两个关键地点。此外,杜聿明还指示这支部队在稳住拉法和新站的阵地后,根据情况向蛟河发起进攻。
吉林蛟河如今是北满根据地的核心区域,民主联军的主力部队第1师和第2师在撤离四平后,正集中在这里进行休整和补充。这表明,东北的敌人不仅已经跨过了松花江,还打算深入我们的防线发动攻击,整个东北战场的局势已经非常紧张,几乎到了关键时刻。
敌人突然出现在江对岸的消息传到哈尔滨,东北局的领导们心情特别沉重,压力巨大。他们分析,面对敌人强大的军事力量,以我军现在疲惫不堪、组织混乱的状态,如果杜聿明率大军渡江进攻,我们恐怕很难打赢这场仗。
面对这样严峻的局面,东北局已经做好了最坏的准备,制定了撤离哈尔滨的方案:让所有部队分散到乡下,化整为零,为打游击战做好充分准备。
虽然我们军队的总人数曾经达到27万,但其中有60%是后来组建的新部队,也就是所谓的"新八路"。这些部队里有很多新兵,整体素质参差不齐,作战能力较差。特别是在形势不利的时候,这些新部队经常出现大批士兵叛逃的现象,不但没帮上忙,还成了我们军队的负担。
老蒋原本计划在1946年上半年往东北调派至少十个军的部队,但由于运输能力有限,加上其他战场也需要增兵,到3月份只到位了七个军。
最先抵达的是第13军、第52军和新6军,随后通过海运又来了新1军、第71军、第60军和第93军,加起来总共有24万7千多人。杜聿明还吸收了很多伪军和地方上的部队,整编出了一些“临时纵队”。
这些部队都是蒋介石手下战斗力比较强的队伍,基本上用的都是美国提供的武器,或者是部分美式装备。因此,在东北解放战争刚开始的时候,敌军不仅在武器装备和火力上占上风,就连人数也比我们多不少。
使用日式装备的民主联军,面对美式武装的国民党军队时,实战经验明显不足。而且,他们的主力部队来自不同地方,编制混乱,难以做到有效协调指挥,这才导致了接连的失利。
东北地区暂时停战,为期十五天。
当时,东北民主联军的总指挥林彪并没有去哈尔滨,而是带着主力部队待在离哈尔滨一百多里的五常一带。他这么做是为了在北满地区跟敌人打游击战。
敌人已经跨过松花江,形势十分危急。林彪心里也做好了最坏的准备:如果仗打输了,哈尔滨保不住,就带着队伍撤到辽南的深山老林里,继续跟敌人周旋。
东北局和“东总”马上发电报向延安请示,希望能同意他们撤走的计划。没想到第二天就收到了军委的加急电报,上面写着:“一定要守住哈尔滨十天,这是最重要的任务”!
延安为何坚持让东北的部队死守哈尔滨十天呢?这背后的原因在于,6月6日那天,南京政府在马歇尔的强硬施压下,被迫宣布了为期15天的停战协议。
别天真地以为老蒋真心追求和平,他这么做主要有两个原因:一是给美国留点面子,毕竟三方军事调解还没彻底谈崩;二是他手下的部队在各个战场都打得筋疲力尽,确实需要喘口气。
关键的一点在于,蒋介石的部队正忙着调动兵力、部署将领,计划对我们中原解放区展开全面进攻。因此,"中原突围"这一行动实际上标志着解放战争的正式打响。
在此之前,双方的对抗还停留在"军事摩擦"阶段,因为"最高军事调解小组"仍在运作。但当延安方面获知停战15天的消息后,马上给东北局发去紧急指示,要求他们务必守住哈尔滨大约十天,以便为扭转不利局面争取时间。
杜聿明手下的部队这会儿也扛不住了。他手头的三支王牌——新1军、新6军和第71军,在前面的仗里损失挺大,现在都急需喘口气,补充兵力。
就在这个节骨眼上,蒋军又拿下了一批重要城市,每个地方都得派人去接管和防守。比如新1军,就不得不把部队分散成团级单位,分别驻扎在长春周边的各个城镇里。
杜聿明手头的兵力本来就捉襟见肘,恰巧南满我军在肖劲光司令员的带领下,抓住敌人主力都集中在松花江一带的机会,果断发动了“鞍海战役”。
韩先楚率军接连拿下鞍山、海城等城市,还成功策反了滇军184师的一部分部队。眼看后方战事吃紧,沈阳老巢可能不保,杜聿明只好抽调兵力回防,松花江沿线的进攻行动只能暂时搁置。
三、梁兴初出其不意地掉头反击。
杜聿明忙得不可开交,深感兵力捉襟见肘,于是向蒋介石提出,至少得再派两个军的兵力到东北,否则无法对哈尔滨和北满地区展开大规模进攻。蒋介石别无选择,只好同意了他的请求。
就在杜聿明盼着增援部队到来时,驻扎在拉法和新站的第88师加强团还在不断挑衅,他们甚至跑到蛟河郊区,朝我们的营地开炮,表现得十分猖狂。
敌人不断逼近,林彪火冒三丈。接到延安的紧急电报后,他决定狠狠回击。6月7日,他命令梁兴初带领第一师主力部队,向拉法的敌军发起反攻。
1946年6月8日天还没亮,梁兴初带着部队连夜赶路,凌晨3点到了拉法车站。他们沿着铁轨两边悄悄绕到敌人背后,形成包围圈后突然发动进攻。只花了三小时,就把88师263团的指挥部和一个营的敌人全部消灭了。
梁大牙占了上风不肯罢休,当晚就带兵冲向新站,打算把渡江的敌人一网打尽。新站那边敌人不少,防御工事也很牢固,我们第一师连续攻打了一天一夜都没能拿下。东边指挥部接到消息,立刻调派第二师和警备第二旅赶去支援。
等到增援部队赶到,梁兴初在6月9日傍晚又一次发动了全面进攻。经过一整夜的激烈战斗,他们成功消灭了263团剩下的三个营,总共1800多人。
梁兴初的两次猛攻让杜聿明措手不及,但由于手上兵力不足,还要去支援鞍海地区,他根本没办法跨江反击,只能不断发电报催促南京赶紧调派两个军过来。
拉法和新站战役的胜利,给东北我军带来了巨大的鼓舞。许多原本情绪低落的干部和战士,在这次胜利中重新找到了信心。东总在6月11日的战况报告中同样提到:
敌人越分散,越容易被我们消灭。我们的指挥员和战士们不要因为敌人占领了一些城市就感到害怕。要知道,在当前的情况下,我们有时主动放弃一些城市,是为了让敌人分散兵力,从而创造消灭他们的机会,这对我们是有利的。
林彪被任命为东北局书记。
虽然我们赢了两场小仗,但从整体来看,东北的部队还是处于劣势。放眼全国战场,敌人依然比我们强大,局势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。这让老蒋开始得意忘形。
在为期半个月的休战期内,南京方面提出了他们的和谈条件,态度颇为强硬。他们要求我们的部队必须从察哈尔和热河两省完全撤离,同时还要退出山东的烟台和威海两市,以及东北的哈尔滨、通化、牡丹江等多个城市。
面对这些过分的要求,我们毫不犹豫地回绝了。老蒋见状,开始调动军队,打算大干一场。"军事调处"眼看就要泡汤,解放战争的全面打响已经近在眼前。
由于东北战场的形势十分紧张,加上东北局领导班子内部存在分歧,无法有效指挥作战,1946年6月16日,延安经过仔细考虑,决定正式任命林彪为东北局第一书记。
眼下东北局势紧张,为了集中指挥,组织决定让林彪担任东北局书记,同时兼任东北联军的总司令和政治委员。彭、罗、高、陈四位同志被任命为东北局副书记。相信大家一定能齐心协力,共同面对挑战,为取得胜利而努力奋斗!
自那天起,林彪正式接管了东北地区的党、政、军大权。为了执行中央的命令,东北局特意安排高岗和谭政,亲自前往五常,把林彪接回哈尔滨。
自离开关外以来,林彪首次从前线返回后方指挥中心,正式担起统筹东北地区全面工作的重任。
党中央对蒋介石假意求和、暗中策划更大规模进攻的把戏看得一清二楚。毛主席对全面战争何时爆发也心中有数。6月22日,延安给东北局发去电报,担心如果东北战事再次升级,民主联军能不能扛得住。
蒋介石为了做好全面进攻的准备,把停战时间延长了八天。如果我们不接受他们提出的严苛条件,七月初他们肯定会在东北和全国范围内发动攻击。你们现在就要做好准备,一旦谈判失败,就要动员所有党员和部队,坚决克服任何动摇、犹豫和恐惧的情绪。我们要充分利用我们的优势,紧紧依靠人民群众,彻底打垮敌人的进攻!
说实话,1946年夏天那会儿,我们这边127万人的队伍,装备又差,面对敌人430万大军,这仗能不能打赢,大伙儿心里都没谱。东北局的领导们也一样,对这事儿也拿不准。
因此,林彪在6月24日代表东北局向延安发了一封详细的电报,表达了他对当前形势的见解和遇到的难题。他在电报中指出了几个主要问题:东北的根据地还没稳固,干部们的想法不一致,军队人数不足且训练不够,后勤保障也不够坚实。
针对杜聿明增兵后可能发动大规模进攻的情况,林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:如果敌人把主力放在东北战场,我们应当在华北和华中地区展开猛烈攻势,通过打击蒋介石方面的后方,迫使他们不得不停止战争。从这一建议可以看出,林彪和东北局的领导们对能否彻底打败敌人,还缺乏足够的把握。
6月25日延安发来的电报语气很冷淡,主要内容有三点:第一,蒋介石那边已经做好全面开战的准备,根本不想和平解决;第二,谈判已经失败,战争会扩大到全国,不仅仅是东北地区;第三,我们必须依靠自己,虽然我们会在南京谈判中尽力争取,但你们别抱任何幻想!
陈毅立了大功!
1946年6月26日,我中原军区部队开始突破重围,刘峙率领的30万敌军紧追不舍,展开猛烈追击。从这一刻起,解放战争的战火在全国范围内全面点燃。
在东北地区,杜聿明焦急等待援军到来,打算跨过松花江向北部核心地带发起攻势。他还派出大量特工,到处许诺官职,试图收买土匪和敌对势力,想要扰乱我军后方,内外夹击。
在极其恶劣的生存条件和动荡不安的局势中,当八路军和新四军挺进东北地区后,那些被收编和刚组建不久的部队,也面临着严重的军心不稳和倒戈问题。
举个例子,松江军区的骑兵团在双城发生了叛乱,而在辽宁和吉林交界地带的各县大队,逃兵的比例居然接近三成!
1946年6月底到7月这段时间,东北民主联军的日子特别难熬。外面有强大的敌人步步紧逼,内部又有很多麻烦事,林彪和东北局的领导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。
就在杜聿明以为胜利在望的时候,一个突如其来的坏消息让他气得旧病复发:蒋介石承诺增援的两个军,竟然无法按时到达了。
就在林彪处境艰难之际,山东地区的我军在陈毅司令的领导下,调动了山东野战军主力,以及鲁中、胶东和渤海等军区的部队,对国民党军队展开了全面攻势。
山野部队接连拿下泰安、德州、枣庄等关键城镇,消灭敌军超过三万人,这一连串胜利让整个山东和津浦铁路中段都为之震动。
老蒋一时乱了方寸,赶紧采纳陈诚的主意,往华东地区大量调派兵力。他的如意算盘是先打垮陈毅的部队。因为在南京政府眼里,山东和江苏这两块地盘可比远在天边的哈尔滨要紧多了。
原本计划划拨给杜聿明的第53军和第54军,最终也没能到位。这样一来,杜聿明就没办法对北满地区展开新的进攻了。东北战场的主要战线,就在松花江边上僵持住了。东北民主联军正好利用这个机会,得到了难得的喘息时间。
1947年春天,东北民主联军重整旗鼓,准备发动三下江南战役。林彪在给延安的报告中特别提到:
1946年5月,我们从四平和长春撤离后,部队还没来得及休整和补充装备,这时山东那边的战斗帮了大忙,给了我们喘息的机会。
六、再次出发前往南方
林彪对山东野战军的积极进攻深感欣慰,这有效缓解了东北我军的困境。同时,这也印证了他之前的提议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,其他战场的我军也积极配合执行,充分体现了全国战场的协同作战。
杜聿明的情况就没那么顺利了。他的主力部队在攻占大城市时被分散到各处,战线越拉越宽。更麻烦的是,他还要同时应对我军在南满和北满两个根据地的压力。这样一来,他再也没法像在四平战役时那样,集中大量兵力和我军正面交锋了。
从1946年6月初拉法战役结束,到同年10月底,东北地区的战事进入了长达四个月的平静阶段,这段时间显得格外安静。
熊式辉等国民党高官正忙着四处搜刮财物、中饱私囊,与此同时,东北民主联军抓住这个难得的时机,全力推进根据地建设和军队整顿工作。
1946年7月7日,东北局召开会议,通过了名为《关于东北局势及任务的决议》的重要文件,后来人们习惯称它为"七七决议"。这份文件让党、政府和军队在思想上达成一致,明确了接下来要重点抓好的工作。随后,大家开始行动起来,主要做了几件大事:一是建设后方基地,二是整编军队,三是扩大武器生产,四是清剿土匪势力。这些工作都迅速铺开,有条不紊地进行着。
截至1946年10月,东北民主联军的规模已扩充至32.4万多人。各主要部队的编制人数基本回升到9000至11000人之间,特别是梁兴初指挥的第1师,人数更是突破了12000人。此时,军队的斗志和作战能力都有了显著提升。
杜聿明当时没有足够力量全面进攻北满,于是他在等待增援的同时,制定了"南边打、北边守,先打南边再打北边"的策略。从1946年10月底开始,他把主要兵力都调往南满,重点攻打我们的根据地,矛头直指临江这一核心区域。
101部队的战术讲究互相配合:北满地区遇到压力,南满就立即发动进攻;南满陷入困境,北满马上赶来支援,让敌人顾此失彼。就这样,完成训练的北满主力部队开始主动出击,三下江南、四保临江的战役正式打响。
从之前只能守在松花江北岸防御,到如今主动出击跨过江去消灭敌人,这说明东北战场最艰难的阶段已经过去了。东北的解放战争,就此进入了全新的阶段!
